
共44张。有教案,约5590个字。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文章个别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法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采用问答讨论法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法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感受作者被贬后的内心凄凉及人生的感慨。
五、教学程序
课堂导入: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惆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缠绵;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真情,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同学们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写出了咏月怀古的诗句。不同的赏月者都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流露着一番雅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又一篇赏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共同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心境。
教学目的:在这里我插入了优美的图片和柔美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同进入对文章的学习之中。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仁宗时中进士;神宗时任祠(cí)部员外郎,因罪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dān)州。赦(shè)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工诗善词,散文汪洋恣肆(zì sì),有“雄视百代”的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