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200字。河南省各地区期末及部分大市调研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整理人:lyphm001
  信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拜谒屈原祠
  杜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阴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留的大字。牌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之嚣。
  走到祠的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磐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非常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河,成了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惟一的结果。屈原是一种入世的、积极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他们没有任何其它出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让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
  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渔的手从不同的时空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禁忌与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抚慰。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长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只是抚慰了一个屈子的忠魂,他们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绉褶竟如破清冷流,将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动,嘴唇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桔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房群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有删改)
  14.通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5分)
  答:                                                                    
  15.作者说“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吗?为什么?(5分)
  答:                                                                    
  1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3分)
  答:                                                                    
  (2)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3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如何描写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五、(22分)
  14.“精神殿堂”指的是屈原的精神。(1分)  具体含义是他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同时他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食粮。(4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作品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作者把屈原祠比作“精神殿堂”,“圣殿”是对屈原高度的赞颂,而“精神”则是对屈原最伟大的爱国思想的体现。
  15.含义不一样。(1分) 说屈原的“身殁”为明镜,是因为从他的死中,看到了历史的真实;说百姓是明镜,是因为百姓能辨别出屈原的忠魂。(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醒对作品内容的比较分析。根据文章内容来看,两个“明镜”含义不同。在组织答案时,要揭示其不同的具体内容。
  16.(1)这句话是说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正激励和感召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爱国之心。(3分)
  (2)这句话是说屈原的爱国理想虽无法在楚国实现,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3分)
  17.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写了祠里的文献碑刻。(2分)借对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的绯红流芳等方面描写,来烘托并歌颂屈原朴实坚贞的爱国思想与万世流芳的精神。(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和品艺术技巧的鉴赏。首先在最后一段找到相关的语句,不难看出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再者,要说明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说明:14—17题,除17题第一问外均为意思对即可。
  豫南七校2008-2009学年度上期期末联考
  五、(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