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br>
一. 认识孟子主张实行王道——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认识它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br>
二. 鉴赏本文中所表现的孟子的论辩艺术。<br>
【教学过程】<br>
一. 复习有关作者及时代背景<br>
1.关于作者<br>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皆可为尧舜,每个国君皆可成圣王,在此理论基础上他建立了仁政的思想体系,并提出了仁政的规划。他宣传仁义,抨击暴君暴政,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凡是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他都一律反对。这种强烈的进步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平治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认为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他决不趋炎附势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对国君他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br>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对后世有极其不良的影响。<br>
2.关于时代背景(认识孟子实行王道——“保民而王”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br>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展开了剧烈的斗争。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民陷入长期的水深火热之中。面对百姓的深重灾难,孟子提出“保民而王”,是有利于老百姓的。所以说,孟子的观点是有一定的人民性的。如果真能按照孟子所说的“制民之产”的措施去做,老百姓的生活是会得到改善的。孟子的“保民而王”,是包含一定程度的民主因素的。但当时诸侯都一心想用征战的办法来争霸,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像齐宣王梁惠王这些大国的诸侯都愿意听他说,对他也十分优待,但并不采用他的建议。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在当时是理想化了的,是不能实现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