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86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考纲要求:《2009年考试大纲》规定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 2.分析综合(见《世纪金榜》)
(一)考点说明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断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达,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二)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
1.议论性较强 。 2.观点鲜明。
3.材料涉及面广。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
二、例题讲解
(一)(08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②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12-A\B)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12-A)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12-B)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12-B)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12-C)
③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 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 “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 “‘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 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 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二)(07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12-A)
⑵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