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共青一中 陈利民
一、学习要点
(一)简介《孟子》和孟子的生平思想及散文特点
1、关于《孟子》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门徒合著。全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共261章。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重要作品。
2、孟子的生平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三十岁左右聚徒讲学,四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王道”,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受到尊崇,被后人称为“亚圣”,于“圣人”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主张实行仁政,抨击暴政(联系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之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要通过学养保持善性,在道德上具备仁、义、礼、智,能做到“舍生取义”——可以为正义而献身。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人的秘世准则。孟子一身正气,决不附和权贵,他称赞“富贵不能淫(放纵),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3、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雄辩有力,气势磅礴。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孟子的文章善设机(智)巧(妙),引人入彀(诱引论敌进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处在自己的掌握控制之中而驳服他);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课文背景
课文记录孟子游历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是一篇语录体论辩文。孟子对说齐宣王放弃当时以功伐取胜的霸道,施行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主张,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课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称“齐桓晋文之事章”(261章之一)。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这篇语录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根据论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