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10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王晓惠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