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2190字。  2009年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 (二)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用双横线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或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渲(xuàn)染   参与(yù)    逮(dǎi)捕    相形见绌(chù)
  B.熨(yù)帖     荒芜(wú)    宿(sù)命     硝烟弥(mí)漫
  C.纾(shū)祸    敕(chì)造  妍媸(zhí)    封妻荫(yìn)子
  D.档案(dàng’àn)  黜(chù)免   炮烙(lào)    解(jiě)甲归田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联袂    链接    老俩口    不以一眚掩大德
  B.疠疫    安置    绊脚石    冒天下之大不违
  C.蝉联    木讷    主弦律    船到江心补漏迟
  D.宣泄    部署    化妆品    人心不足蛇吞象
  3.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①这句曾被社会普遍认同的流行语像一个幽灵曾经笼罩文科生内心深处,而理科成绩不错,但普遍“没文化”②“缺常识”的批评,又让学理之人不免心生羞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是广义的教育制度④还是狭义的“文理分科”?
  选    项 ① ② ③ ④
  A. “” 、  ,
  B. “ ,” 、  ,
  C. “。”   ,
  D. “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实际上,历史上隐藏了许多诸如王羲之一样的民间书法大家,但由于本身的影响力不够,他们没有再被人提起,以致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不为人所知。
  B.在一个理想主义变得奇货可居的年代,听说他少年时的理想冲动,看他的额头的老年斑,我似乎感受到理想主义情怀的触手可及。
  C.汶川地震消息一传出,大伙都立刻响应起来,表示鼎力相助,救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
  D.年轻的茅盾是一位才子,他在作文章上表现出超人的天赋,往往文不加点,一呵而就。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2月6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就4个方面、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B.古典的励志诗,多从敦促年轻人博取功名的角度出发,要求他们趁着年青有为,皓首穷经,以便金榜题名,飞黄腾达。
  C.这些评论中都提到了影片中最后的一场戏——教授和看桥老人相会时所引起的冲突。这是饶有兴趣的,让人经久难忘。
  D. 大学生的到来给这所近10年未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偏远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仅一年时间,初中部英语由全县12个乡镇中排名最末提升至上游。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2001年,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的一篇《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在国内学界引起学术讨论,有声援者,也有反对者。“新的电信时代无可挽回地形成了多媒体的综合应用。男人、女人和孩子个人的排他的‘一书在手,浑然忘忧’的读书行为,让位于‘环视’和‘环绕音响’这些现代化视听设备。这些幽灵一样的东西拥有巨大的力量,可以侵扰那些手拿遥控器开启这些设备的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想象,并且还可以把他们的心理和情感打造成它们所喜欢的样子。”米勒的论断也自有其合理性,通俗文艺和影视艺术大行其道,纯文学期刊的市场萎缩,表明精英文艺、经典文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文学即便不至于终结,但文学的式微是不争的事实。童庆炳先生称这种现象为文学的“边沿化”,认为它是文学的一种常态,因为它去意识形态的“中心化”,而米勒的“终结”论却是看到了文学逐渐失去了读者的阅读与欣赏,即使通俗文学也在劫难逃,因为新的电信时代的文学难以占领读者的心理、感受和想象。
  文学作为一种经典的审美方式,的确具有童先生所说的“内视”形象的独特审美场域,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无极”,比如唐诗宋词,有其独特的审美场域,但它毕竟被新的文学品种所替代了,成为了一种文学的历史文本,成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一种象征、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个人修养的确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