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340字。  江苏省2009届高考模拟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淮阴中学     靳玉平 整理
  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
  2009-5-7
  甲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
  周泽雄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以最近颇为闹猛的掌掴事件为例。央视“百家讲坛”的尊客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突遭一青年掌掴。事后,该青年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是对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抗议。可以交代的因素,大概就这么些。哦,听说阎崇年先生还有美化康雍乾三朝的倾向,甚至还有为文字狱开脱的嫌疑。但就算如此,只要阎先生是以学术方式提出见解,我就看不出该见解与他遭到掌掴,存在何种关联。以我性喜就事论事的脾性看来,这就是一桩个案,任何试图挖掘掌掴合理性的努力,都难称得体。言论自由的地盘止于言论,拳脚相加永远不是学术争鸣的题中之义。实际上,越是当你不认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你越是要捍卫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怀着暗暗叫好的居心,替掌掴曲为之说。
  但是,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才是能耐。由于这些时评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十八罗汉围抢一块臭豆腐时,我们便有幸目睹了一个奇观:一个耳光打出了八大主义。最近几天,我顺眼瞄到的相关宏论就有这么一些:有人说,“阎崇年被打的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有人强调,这个耳光的实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有人马上说不,这一耳光不该记在民族主义头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它是被“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拖下了水;另有人声称,“阎崇年遭掌掴乃是民族主义的反噬”;接着,一位看上去见识更高的作者缓缓总结道:“‘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瞧,就是那么个理当归因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经过我们时评家的一顿“五花大棒”,已经有望向吉尼斯申报“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耳光”了。真正让我纳闷的是,所有这些看上去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不是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而是表现为某种脑筋急转弯,似乎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就可以戴着假发套,盎然登场。很显然,上述命题,姑不论正确与否,哪个不需要来一番宏大论证?非凡的学术命题竟然可以省略起码的学术论证,而代之以一腔热情,这个爱好,在思维品格上恐怕有点第三世界色彩。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可见的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
  当然,真能从一个耳光里窥出意义,确乎是一种能耐,毕竟,这个耳光不同于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
  (选自2008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⒖对第4自然段划线部分的“第三世界色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把做学问看作作文章,让其中有猫腻可藏。
  B.指对阎崇年遭掌掴事件大加渲染,上纲上线。
  C.指只提出宏大的学术命题,却不进行相应的学术论证,就武断定论。
  D.指对一个本来寻常的事件加以臆测,随意引申,得出宏大的结论。
  ⒗文章结尾说“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就阎崇年遭掌掴事件而言,这句话如何理解?对学问之道有何启示?(6分)
  ⒘在作者看来,时评家们主要有何不良作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6分) 
  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甲 论述类文本
  ⒖C(联系上下文语境)
  ⒗阎崇年遭掌掴事件与一般人的被掌掴相比,确实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值得人们关注,予以评论。(2分)但这种评论应是实事求是的,而不能捕风捉影,主观臆测。(2分)对学问之道的启示是,对于严肃的学术命题,要用严谨的学术论证去解答。(2分)
  ⒘千方百计寻找新闻话题,(1分)对新闻事件随意进行闳大阐述,上升到学术高度,(1分)却不辅以相应的严肃论证。(2分)(或: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这样做的后果是使所评事件的本来面目模糊不清,也使闳大的文化命题显得虚浮(或:木偶化)。(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