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8张。附带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很不错的一个课件,心血之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    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授课时数:第二课时(45分钟)
  授课班级:08305(会计)
  授课教师: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  黄蓉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清梦游线索, 体会梦游奇景。
  2.鉴赏作品巧妙的构思及奇特的想象,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提高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李白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教学重点:理清梦游线索, 体会梦游奇景。
  教学难点: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安排:
  一、导语:(2分钟)
  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究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
  二、整体感悟(5分钟)
  (带着问题听朗读)
  这是一篇古文,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扫清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人是怎样描写“梦游”旅程的?
  (2)诗中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3)诗人梦醒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4)你是如何看待诗中的梦境的?
  三、文本研习(30分钟)
  1.研习第一节
  ⑴ 齐读第一节
  ⑵ 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研习第二节 (说梦、赏梦——从梦境的五幅画面入手,体会诗作的主要意境)
  导入:《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与朋友留赠一首告别诗,诗人别出心裁地描绘了脑海中一个奇幻的梦境,来抒写心志。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梦?寄寓着诗人怎样的思绪情感?下面我们着重就第二段中的梦境内容作研讨。
  ⑴学生快速默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板书:
  月夜   剡溪  清幽
  白昼   山中  壮美
  傍晚   洞外  恐怖
  夜晚   洞中  仙乐
  3.研习第三节(解梦——分析梦境的情感由来)
  过渡语: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1) 补充创作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不到三年,就被排挤离开长安,到东鲁一带游历。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梦境的过程折射诗人现实的遭遇,是诗人人生旅途的曲折再现。当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诗人回归自我的本性和理性,对人生又有了新的定位和追求。
  (2)领会主旨
  问题设计:那么,诗人真正的心声是什么,阅览全诗,最震撼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