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60个字。
  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一、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二、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三、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了解小说的特征;了解抗日战争概况。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年近六十了,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欲知详情,请看课文《芦花荡》。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ăo)    竹篙(găo)   提防(dī)    
  2.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二)四边互动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3.文中有哪些情节你最喜欢?请你为大家复述一下,可以复述全文,也可以复述片断。  
  ----学生任意选择复述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