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080字。 山东省各大市二、三模及预测押题试卷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整理人:lyphm001
  淄博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检测(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
  张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从短篇小说里分支出来的小小说,在这30年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逐渐崛起,无论是读者群、作家群、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还是其固有的文学精神等方面,都堪称为当代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
  面对小小说的繁荣态势,小小说理论批评也取得一定收获,在艺术特征、作家研究等方面发表了近千篇论文,出版了50多本理论批评专著。一大批作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参与,更使小小说的理论得以深化:一是小小说创作理论从单纯研究创作技法上升到研究创作规律,理论研究视野获得扩大;二是一批作家既创作小小说又研究小小说,使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三是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地域性研究领域获得突破。
  当然理论研究中也难免存在有不足之处:一是多借用短篇小说和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及理论范畴来研究小小说,未能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论话语。二是多从写作学的角度来提示和归纳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三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甚至是就理论论理论,显得玄而又玄。四是与纯理论研究相比,小小说的批评环节较为薄弱,还有待发展的无限空间。
  当然,我们在谈这30年的小小说的同时,不能不谈小小说繁荣发展的文化背景,那就是日益兴起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深刻渗透性,其影响之下的小小说也呈现众多特征:名称多姿、题材广泛、读者与日俱增、发表园地多样、创作呈现市场、发行策划产业化、小说内容趣味化、抒写日常化、文本语言富有特色、艺术手法特别丰富、 “结尾的艺术” 的个性化等等。可喜的是,当代小小说与小说的伟大精神是一脉相传的,所表现出来的关注民生、树立品格和张扬崇高的精神追求,正成为小小说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命。王蒙说过,小小说以建设性的姿态回应了市场对文学提出的挑战——为和谐社会里文学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一种参考。
  如果对中国当代小小说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下几个将是重点和难点:一是对改革开放后30年小小说的总体把握,以及作家、作品、思潮等的研究;二是探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整体生存状态,以及从小小说的独特审美对大众文化负面效应的反拨作用来探讨文学精神如何张扬;三是大众文化背景下小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受其影响所呈现的特点;四是从小小说的独立发展姿态如何给其他文学种类以借鉴的角度,探讨时代文学繁荣的某些规律。当然,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在国内外没有小小说史研究先例的前提下,既要对当代发展脉络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又要不流于表面和程序,做到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这颇有难度和挑战性。
  深入研究中国小小说史的意义在于,一是填补国内小小说史研究的空白,特别是为20世纪小小说史的构建与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完整性研究提供借鉴;二是有利于发挥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小小说发展;三是将此时期小小说置于大众文化背景之下,改变纯粹从艺术角度进行小小说研究的思路,为小小说研究的繁荣,甚至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参考;四是对包括大陆、港澳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女性作家等在内的小小说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对国内单人单篇研究是一种补充,具有系统性。
  ( 选自2009年3月26日《 人民日报 》,有删节)
  6.下列选项中,对当代小小说理论研究状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小小说的理论研究视野逐步扩大,使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
  B.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多从写作学的角度来探讨。
  C.既创作又研究小小说的作家的增多,使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进一步扩大。
  D.小小说的批评环节的薄弱,就理论论理论,所以未能形成小小说自己的一套理论话语。
  7.不属于“今后中国当代小小说研究重点和难点”的一项是
  A.总体把握并从作家、作品、思潮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后30年小小说进行研究。
  B.从小小说的独特审美对大众文化的反拨作用来探讨文学精神的张扬。
  C.小小说受大众文化影响所呈现的特点。
  D.对当代小小说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深刻的研究,使研究成果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小说的读者群、作家群、作品数量与质量、其固有的文学精神等方面,在当代文学中都是最突出的。
  B.小小说理论批评取得一定收获,表现在其理论研究成果远远大于理论研究的不足。
  C.具有消费特性的大众文化为改革开放30年来小小说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发展背景。
  D.对小小说研究的程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小小说的发展。
  6.B(A C D都是几种解说杂糅)
  7.B(应该是“对大众文化负面效应的反拨作用”)
  8.C(A文中无“当代文学中都是最突出的”; B无中生有,没有比较 D文中无此意)
  山东省莱芜市2009届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