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40字。
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
[精神导引]
我是一个好思考问题的人,从小就爱沉思默想。在几十年的治学过程中,我笃信《论语》上的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以为两者中,学是基础,基础不固,所思必空。黑格尔就说过:哲学是深思之学,于是许多人似乎以为搞哲学就可以不需要多读书、多学知识,单凭聪明就可以对什么问题说东道西,发一通议论,这只能导致一种“模糊空疏”的学风和文风。黑格尔的这番警示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治学之人的注意。苟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苟子的话和黑格尔的话,一中一西,实可交相辉映。他们都告诉我们,治学之道,首先在“学”。“思而不学则殆”,殆者,危也,危在于空疏。
说“学”是治学的基础,按我个人的体会,似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打好最基本的人文功底,二是掌握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基本资料。前者是指对文史知识的学习,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和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以至外文方面的训练。这些最基本的功底,主要是靠青少年时期所下的工夫来奠定的。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亲身体验:中小学期间背诵的古典诗文,特别能铭记在心,终身难忘,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以后的研究和写作。
第二个层次的治学基础主要是指,学术研究中的创见必须以充实的资料为依据。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即第二手资料。一本学术专著或一篇学术论文,其水平如何,除了看它是否有创见外,还一定要看它引用的资料是否准确扎实,是否充分。古人说:“竭泽而渔”,用到治学上来就是,研究一个问题,一定要把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资料全面地加以掌握。
为了让学术研究的成果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让我们掌握的相关资料尽可能全面些,我深感从事学术研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研究一个问题,当然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做一些临时搜集资料的工作,但如果平日不注意知识积累,知识面不广,那就既难于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搜集资料该从何下手。一项学术研究的成果,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都不可能把平日所积累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料全部塞进其中,但这些知识和资料是一本学术专著或一篇论文的“后盾”。我以为治学为文一定要重视“后盾”是否强固,没有“后盾”的学术研究不过是空中楼阁。
(节选自《治学心得》www.bbtpress./homepagebook/1473/02.htm 11K 2004-7-5 )
[各抒己见]
这篇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在治学上的一点体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都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都要有严谨治学的精神。结合本单元的文章,不知你是否又有新的感悟?
生甲:学是基础,基础不固,所思必空。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生乙:“学”与“思”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孔子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这样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从他的话语中,我们领悟到:“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不可偏废,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生丙:现在有很多学生和研究学问的人,有一种不正之风:在学习上,不能独立思考,不动脑筋,照别人的抄袭;在治学上,窥测方向,闻风而动,言不由衷,千篇一律。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经说过,为文作诗都要讲一个“真”字。因此,治学还要做到“真”,就必须有独立思考的勇气。
生丁:在“学”与“思”的结合上,如果说“学”的方面强调“聚”,强调多读书、多搜集资料,多一些依据,那么,在“思”的方面我们就应该强调“问”,多问些为什么,少一些“依旁”;如果说在“学”的方面要多一点虚心的态度,那么,在“思”的方面我倒是提倡大胆一点,不仅对前人的东西要大胆一点问,而且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