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启发学生质疑是一条引导学生自由获取知识的捷径。
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它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质疑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积极、能动的内化过程,还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质疑受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知识储量等因素的影响,按其目的性大约要经历:随意阶段、零散阶段、有效阶段。如何创设合理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最后令质疑得到内化,尽快引导学生达到有效质疑的阶段,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此,我有几点体会:
一、设悬念,留疑点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鼓励学生提问题。但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甚至让人不知所云。质疑处于随意阶段。然而,这也正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一旦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必须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的想象,进而产生疑问。这样做对学生提问题有很强的暗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质疑的目的性。教学的重难点也在统领全课的悬念中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