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翻开语文新教材,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陈腐的课文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美文、哲理佳作。课文前后是精美的插图和亲切的对话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组合,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体现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崭新理念。但是,对于新教材这道美味大餐,学生常常感到色尽而味不足,味至而香不够。这种尴尬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热热闹闹,但做起练习来束手无策。那么,学生如何改变这种处境呢?
一、内化积累——语文学习的基础
  新教材一方面强调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却“似乎”忽视了对语文知识的奠基工作。翻开课后的练习题,理解性、感悟性题目比比皆是,基础知识的训练题目少而又少。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积淀,一上来就要理解、感悟,这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了。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在课文的赏析、活动的开展中兼以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指点迷津”外,学生特别要在预习、复习中主动内化、积累自己的语基知识,比如词性辨别、词义理解、句子句干压缩、病句修改、段意概括、修辞运用等。例如:“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在山的那边》)句中的“铁青”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心情。学生若在平时能常对词语等作这样的品味积累,就有利于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二、合作探究——语文学习新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例如在学《散步》一文时,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人们在作出决定时总是要委屈孩子?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学生如果光听老师的说教,就很难心服口服,但如果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去主动探究,在合作讨论中找答案,说服力就强多了。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此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学生说,课文第三段中写到:“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春天来了,新的一年来了,母亲又多活了一年,因为总有许多老人挺不住在去年冬天就死去了。想到这些,“我”总觉得“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不会太多了,所以在“我”陪伴她的有限的时间里,“我”应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