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新课程:教出语文三味
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 易 均
《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然而,在下校听课时还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说:“语文课真没味。”看来,上课是否有味道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笔者认为,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地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使教学充满趣味;就得巧妙地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就得切忌全盘授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教学具有韵味。
课要上得充满趣味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矿藏,其中的语言或简炼准确,或活泼多姿,或生动形象,或含蓄幽默,或典雅俊逸,或质朴犀利,饶有趣味的学科要求教师能用更具趣味的语言体现学科特点。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收到事半劝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记得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老师教鲁迅先生的《故乡》,教者不是按照小说教学的常规,没有简单地要求学生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问学生喜欢跟哪个人物交朋友并要能够说明理由,此问一出,学生顿时兴趣高涨,原本十分枯燥的人物分析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水到渠成。江苏省唐布荣老师讲授《竞选州长》时,先板书好课题,随后板书两组数学不等式:
  ①州长=马克.吐温≠马克.吐温
  ②马克.吐温≠马克.吐温
  然后就说:“这堂课,我们解决两道数学题,请学生们认真看书,看谁先解决两道数学题。”同学们因语文课上成数学课,感到新奇别趣,都认真读课文。这样,两道数学题迎刃而解。同学们懂得了“等于”说明凭“自己”的声望完全可以当上州长,“不等于”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说明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作品中的马克.吐温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为了加强文学的真实性而采取的第一人称。通过解两道数学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了本文应解决的两大难题。这样的开头,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要拒绝低俗化倾向。我读过这样一个教学实录,一位青年特级教师教《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会”的场面时,问同学们有没有会唱越剧的,果真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唱了,课堂上一阵大笑。后来又问:“宝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强调,宝玉是个“情种”,学生又笑。老师接着问:“黛玉是一个什么人物?”学生猜了半天,老师说:“也是一个‘情种’。”学生再笑。老师又问:“你们想想,这两个“情种’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儿会是什么样的?”于是学生挤眉弄眼,大笑不止。这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