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那一扇窗户
----文学作品主题教学浅探
湖南省岳阳县三中 易 均
主题教学,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对作品达到最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主题教学上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或者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上的过份求同。这种做法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由情感、形象等感性质料构成,而不是精确的概念,严密的推理和定性定量的判断,其思想内容,总是表现为一种模糊的、多义的、丰富的、复杂的状态。这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便总是客观地潜存着主题的多种可能性,而且每一种都有其合理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历史上就发生过极大的争议,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清代的几个诗论家便都认为深有“寄托”。纪昀认为“此亦寄遇之作”,是感慨人生遇合之艰辛的,何焯则以为寄寓“光阴难驻,我生行休”的感叹,是叹老嗟卑之作,冯浩《笺注》则认为是寄意于恩公令狐楚之子令狐陶,表现忠贞感情、希望得到援引的诗。而当代学者则多数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刘逸生先生指出:“从诗的字面意思看,当然是在描述爱情的哀怨,而且也只有这样去认识它,诗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①以上对这首诗主题的诠释,并不存在着孰是孰非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该作品主题的不同层次和侧面,文学作品的主题便是这样一种多元的、立体的开放性系统。
接受美学认为,正是读者的二度创作给了作品永恒的魅力,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 ②,也就是说,一个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读者赋予的;同样,作为文本意义体系的有机构成的主题,也应是主要由读者赋予的。年龄、阅历、性格等不同的读者解读作品的角度和思想方法不同,所得到的感受和启迪自然也不同,所以,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西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坚持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文艺鉴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