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孔 乙 已
鲁 迅
教学目的:  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3、理解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和塑造孔乙已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孔乙已这一人物形象,领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所起的作用,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难点:  学会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中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句,进而懂得这些语句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质疑法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文;
       时代背景的了解。
教学类型:  传授知识的讲读课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熟悉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排除文字、词语障碍,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进入中学以来,我们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喜欢的哪一篇?为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人微言轻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对鲁迅笔下的孔乙已、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留有深刻印象。
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已》。巴金也说《孔乙已》写得好,日本有位作家说孔乙已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就让我们来熟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板书:《孔乙已》
二、熟悉课文、初步分析课文
1.介绍作者写作《孔乙已》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1)时间:写于1981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背景:《孔乙已》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3)写作用意: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创作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已》,也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2.听《孔乙已》全文录音。(或听学生有感情朗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