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46张。有教案,约2940个字。
《唐雎不辱使命》
创意说明
对于一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酣畅淋漓的文章,教学时不宜作过多的分析,以免破坏文章的整体感,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去领悟文章的种种妙处。通过“读”去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和高超的说话技巧;通过“读”去感受秦王骄横凶残而又懦弱无耻的本质;通过“读”去感受故事精彩纷呈的矛盾冲突。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全方位竞争,由于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由于儒法家思想还没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相对松散、活跃、自由、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使战国时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璀璨瑰丽的文明黄金时期。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圣贤和英雄辈出、雄辩和华章毕呈。战国时代是我国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轴心时代,是奠定我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基调的本源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个体人性最为辉煌和丰满的时代。得益于伟大时代的滋润,刚直不阿、不畏强暴、能言善辩的唐雎于是走上了这个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
二、 初读疏通
1、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 美读感知
感知步骤
A.学生先反复诵读、涵咏。教师在诵读时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教师只要求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假设删去文章中的某个词、某句话,行吗?
(设计这个问题避免肢解课文,这篇文章在气势上一气呵成,说理层层蓄势,情节摇曳多姿,如果去掉某个词,某句话,必定会发生富有意趣的状况,这时,学生就会感悟到文章的精妙,这比满堂问和满堂灌要好得多。)
B.在学生熟读精思后,自由作答,可以运用以一句式作答:“如果去掉……这句话,就不能……”或“……这句话不能去掉,因为……”
教师稍作点拨。
C.在学生无话可说的时候,教师对这篇文章作精辟的整体的点评,并要求学生再次齐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