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10字。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能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二、新课推进。
  1、分析前三段。
  (1)作者在这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用偏正短语描述)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悲哀、凄凉)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
  比喻使诗歌更形象生动。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背景。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落后的特殊时期。
  (4)作者介绍:
  原名郭路生,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1968年,《相信未来》等。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5)我们来解析第三节。
  我们先来读一读,看看该怎样断句。
  就像这个句子:
  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全节的意思是: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与前两节相比不同点:
  句式不同,意向特点完全不同(光明、有力量的),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7)总结前三段:
  用象征的手法反映了现实,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2、分析4---6节。
  (1)学生分析章节中地意象。
  (2)在这三节中同学们重点分析了那几个意象: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3)概括这三节内容是向我们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
  (4)具体说来是理由呢?
  坚信未来会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最后一节写作手法:直抒胸臆。
  4、有感情地诵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