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450字。
  故  乡
  鲁迅
  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 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 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关于小说(幻灯片2)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