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魏魏,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他那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东方》。这两篇作品,展示的都是壮观的场面,描写的都是不同凡响的英雄人物。相对而言,《我的老师》则是写“凡人小事”。但大凡读过《我的老师》的人,无不为那一位热爱学生也被学生所挚爱的小学教师蔡芸芝先生所打动。作为一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在写作方法上,给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很值得咀嚼。这篇课文看似文字浅显,似乎好教,但要准确把握它却又确实不易。下面本人就《我的老师》谈谈教学设想,以求抛砖引玉。
《我的老师》是初中阶段的基本篇目之一,又是第二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还是这一单元的唯一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记叙文,弄清记叙文的要素以利于掌握全篇,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二是写记叙文,根据中心的需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使人读后感到清楚明白,“弄清记叙文的要素”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之一。
教学大纲规定,语言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这就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积累语言材料,扩大知识见闻,借鉴写作方法,训练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就本课而言,小中见大,细处传神,于字里行间渗透师生至情的写法很值得学生借鉴。学生平时写老师,习惯了从严格要求学生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等方面进行抽象化、概念化、模式化的描写,总是生动不起来所以学习课文小中见大,细处传神的写法是学习目的中的“重点之重”,也是难点所在。
基于此,我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 设计导语,启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魏魏是现代著名作家,文坛上一位出色的人物。而魏巍能有今日的造诣,他的启蒙教师蔡芸芝先生功不可没。课文中作者特意选取了蔡老师教孩子们读诗的事例,写出老师对他接近文学、爱好文学,乃至日后走上文学道路的浣影响。与课文内容相联系,我借用古语“名师出高徒”,点出课题,又自然引出作者介绍。
二、 运用电脑,感知形象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以及来淙课文。多媒体电脑不同于录音和老师范读之处,在于它具有形神兼务备,声情并茂的优势。CSC电子教参中《我的老师》一课共有七幅画面。第一幅:蔡老师在黑板前上课,手捧书本,面带微笑,右嘴角边明显有一块榆钱大小的黑痣,两条黑辫垂于肩前,显得端庄、美丽。黑板上写着“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这首诗。第二幅:蔡老师的教鞭敲在了小男孩举着的石板边上,大伙在笑,小男孩在举起的石板下鼓着一双大眼睛偷看着他的老师。第厂幅:小男孩穿着裙子,债券花束,在跟着老师认真地学着跳舞。第四幅:百花丛中,蔡老师领着两个学生观察蜜蜂。第五幅:重复第一幅画面,蔡老师正在黑板前教读诗。第六幅是第一幅也是第五幅画中黑板上写着的那首诗的意境的具体体现:有蓝天、有流云、还有海鸥,蔡老师轩身其中。第七幅蔡老师背着挂包,笑容灿烂地走在红花绿叶之间。七幅画面,蔡老师七次出现,那笑容可掬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很容易走进课文的情境,以此来引发他们的感情共鸣和思维的火花。如此一来,教讲课文,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的也就有了一个前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