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40字。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热爱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
  教学难点:由于诗歌内容和现在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引导学生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问:我们通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青少年或青少年时期呢?
  如:花季雨季,花样年华,花季少年……
  师:十二、三岁的你们正拥有着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样年华,因为年轻,所以充满希望;因为年轻,所以充满力量。这火红青春值得所有人为它大声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这一首诗歌,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二. 初读诗歌
  1. 自己轻声朗读,要求通顺。
  2. 同桌互相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 全班齐读,要求:整齐、响亮。
  4. 教师范读,同时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快乐奔放、积极向上、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三.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1. 何其芳:现代诗人、文艺评论家。
  2. 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离开黑暗压抑的国统区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他被深深震撼和感染着,立刻投入到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之中。于是他的诗风也从原来的缠绵压抑逐渐转为明朗朴实,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写1941年的这首诗歌正是这种诗风的代表。
  四. 再读诗歌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边读边品析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负责点拨追问)
  (一) 分析诗歌第一节
  1.“我”歌唱的内容是什么?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
  共同特点:积极向上、充满希望
  2.作者为什么要歌唱?
  (联系诗歌写作背景)诗人来到延安,在这一片全新的天地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快乐。因此,他要大声歌唱,表达自己的快乐、赞美和热爱,歌颂这新的生活、新的世界。
  3. 朗读诗歌,要求掌握正确的节拍和重音,有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