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些要求,语文活动课就显得很有必要,成为促进语文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两句话至少体现了以下三点:①语文活动课的地位: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是同课堂教学并行的语文教学的另一翼,不是可有可无的放羊式的课外活动。②语文活动课的原则:趣味性原则、学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③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语文的稳固情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构架起丰富的科学合理的语文知识结构,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语文活动课教学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实践形式。
一、遵循趣味性原则,促成乐此不疲的境界
   两年多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语文活动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语文。主要表现有:①语文活动形式多样,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好动、好奇心理 。②语文活动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③语文活动立竿见影,成功感会使学生增强信心。④语文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一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
我们自从开展课本剧表演、寻找广告错别字、课前小文章阅读分析、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课外采访等语文活动课后,学生们一直都保持着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前课后,上学放学,你问我答,好不热闹,真是获益匪浅,而且乐此不疲 。
那么,如何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呢?笔者认为,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一定要新、活、妙、实。新, 一是内容的更新,不能是老一套,老是一种模式;二是形式要新,表演、猜谜、演讲、做游戏等等 ,形式要多样化。活,是指语文活动课要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妙,是指语文活动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智于趣;也指语文活动课要活而有序,动而不乱。实,是指语文活动,谁都能参加,不能只有一些人在表演,大部分人在“看戏”。语文活动课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落实语文的教学任务,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