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案例背景]
每年上初三语文,每次总遇到《孔乙已》一文,但为应付考试,前几年在上《孔乙已》时,总是一讲到底,从环境讲到人物,从外貌讲到语言,从细节讲到词句。想加快教学进度,但由于鲁迅文章博大精深,反而需要4、5节课,以至浪费时间,而且还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阅读思考的权力,未能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记住了老师讲的条框,对文中的内容未能内化,死记硬背所教知识,对自已在阅读中与老师所讲的不同情感体验无法得到解决,从而扼杀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背道而驰,进入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后来我翻阅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发现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
以后,我上每一节语文课时,总是尽可能地避免满堂灌现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课文内容,积极地阐述自已的阅读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互相纠正、补充,达到知识的内化,充分体现民主教学。
那天,我正好又教到《孔乙已》一文,于是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这课的教学片断。
[案例描述]
因鲁迅的文章较难懂,我先介绍时代背景,再叫学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孔乙已两次喝酒的内容。然后四人一组合作,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用“一个……的孔乙已”给课文加副标题,并用文中有关句子加以说明理由。
大概过了十分钟,有几个小组发言了。大都是些穷困、善良、热心、好吃懒做、迂腐、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之类的,其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一个值得同情的孔乙已”,气氛较热烈,我也感到很欣慰,因为这是学生个体体验到的真切情感,表现出学生独立思考后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我对这些答案都给予肯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