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而这也正是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提出的改革。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本文着重从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增设课外沟通途径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教育部明确规定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说明确了情感教育在课改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说明了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情感态度的问题,或者说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不完整。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时代已赋予其新的内涵。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那么“德”和“才”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现代教学过程中不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互动。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已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师生双方心灵相通,则教学顺利、效果明显、目标达成;如果师生双方情感交流出现隔膜,那教学便无好的效果可言,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情感教育之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调节学生情绪。老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埋怨、烦躁等情绪,会遏制学生认知和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反之,若教师满腔热情,不断表扬与鞭策,那学生就会产生在良好刺激中获得知识和健康情感的体验。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并有效地发挥其积极肯定的情感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促进师生间双向互动反馈。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之,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就会自觉强化这种情感,教师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指导。如此双向交流、双向反馈,必然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而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无论是心理学家的实验,还是教育教学的实践,都有力地说明,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情感教育。
师生间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教师是情感交往的主体,要将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赢得学生爱戴,共同创造美,享受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二﹑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苏霍梅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把知识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尤为如此。常言道:“文以情动人”。哪一篇课文不饱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以适当的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呢?
1、 披文入情
  于漪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那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如我在备《警察与赞美诗》一课时,深深的被作者那“含泪的微笑”所打动。我是用这样的导语引入新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有一系列小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都有着悲惨的命运。他们为了生存,在生命线上苦苦的挣扎者:有被资本家榨干血汗而成为骷髅般的“芦柴棒”,有被社会压迫得精神上已经麻木了的阿Q,有被封建礼教吞噬了魂灵、最后沦为"木偶似"的祥林嫂,而外国文学中的那些小人物又具有怎样的命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对一些小人物的回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凋动起来,学生就会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认真地阅读课文揣摩苏比这个人物形象。再如我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