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刘惠泳
导语: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
近年来,随着认识主体热的兴起,哲学界已开始注重情感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
学者们一致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实践和认知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作为非理性的情感因素的认识论意义,这就限制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野,妨碍了对认识活动研究的深化,也就未能对认识发展的微观机理、动力机制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有足够的认识。这跟认识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极不相符,更不合乎认识活动的真实情况。因为情感与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融于情感之中。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浸透着情感因素,认识的每一发展过程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心理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以及与其它的心理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儿童的整体教育观,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一直没有充分重视儿童的情绪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九八三年初,燕国材教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引起了全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实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燕国材教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理论,明确指出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感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并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情绪因素和理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②这才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开始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从此,情感教学便成为教育、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