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范集中学 教师 胡春龙
第一单元
&阅读导航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彪炳千古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的壮举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是是电视剧本,逼真地再现了长征的某一情景。读读这些课文,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我们当借助文本资源,仔细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展现的长征画卷所蕴涵的情和神,领司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通过诵读、赏析,品味不同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红军将士的高大形象及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不同体裁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社会的发展,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特别是语言表达和参与协调节能力的提高,这一单元开展“当一次节目主持人”活动,了解当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做法,培养参与竞争的责任感和善于协调、创意共享的成就感。
亲爱的学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心品味、感悟吧!
第1课 七律·长征
◆新理念·新视角
【新书点滴】
七律·长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这首诗,只用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且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和政治家的博大胸怀、雄伟气魄和非凡的艺术功力。
【新课资源】
1、202.194.78.1/sxhb/zwz/lingxiyiu/mzd/mzdsc/gl-cx.htm《长征》欣赏
2、mps.86516.com/music/c/chengzh/changzh.htm《长征组歌》
3、长征概况(见教学参考书第7页)长 征 背 景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
蒋介石调集兵力实施"围剿",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讨论中,有一种意见主张仍按中共中央和军委8月初的指示,进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国民党军转入防御,放弃其"围剿"。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应主动退却,将敌诱进苏区内,发现和造成敌之弱点,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作战之战场,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以粉碎其"围剿"。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的四次失败促使他改变围剿战略。
1933年初,在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1933年五月,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 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
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
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详情:http://army.cn.tom.com
◆新学习·新发现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这一幅幅画并没有随时间如烟淡去,反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学习,我们将完成下列目标。
1. 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 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活动一、整体感知:请追随毛主席的足迹了解长征路线,画出长征线路图,并在诗中划出。听《长征》歌曲录音,学唱《长征》歌曲。掌握诗诗歌的句读。
学法指导:课前查阅有关长征的知识,提前画好长征的线路图,学唱《长征》歌曲,解析与点拨:拿出画好的线路图分小组比较,指出错误互相订证。请会唱的同学教唱,以唱代背,掌握诗诗歌的句读。
活动二、精彩点击: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哪几幅“征难图”,请在文中找出?试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你的理由。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在文中划出,用恰当的语言组织。在自己独立分析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评出写的最好的。
点拨与解析: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图、疾走乌蒙图、抢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攀越岷山图。第二问,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各抒已见。
活动三、阅读鉴赏:品味诗中语言运用的精当。
学法指导:细诗句的基础上,品读用字,用词的精妙,互相讨论。
点拨与解析: 作者选择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无数座崇山峻岭,跋涉的无数急流险滩,形象十分鲜明。如用“逶迤”形容重峦叠嶂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势险峻,巍峨耸立,“腾”写出了山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了山峦起伏、疾速驰骋,“拍”是写金沙江滔滔气势,“寒”是写铁索寒意阵阵。“喜”“开颜”两词写出了红军闯过长征途中又一道难关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新收获·新评价
★ 随堂热身 (5—8分钟独立完成) ★
一、 给下列 各级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 逶迤( ) 磅礴( ) 乌蒙( )
迤逦( ) 磅秤( ) 蒙骗( )
二、 理解下列各句,说说句中加点的词的表达作用。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答: 。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答: 。
三、这首诗艺术性极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
答:
★ 自主实践 (20分钟独立完成) ★
一、 语言实践
1.将下列诗句断句:
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
磅礴: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颜:
3.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⑸
4.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举两例长征期间的大事。
⑴
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