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80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
北京市北师大燕化附中 语文 赵建新
撰写时间:2008年2月
证书编号:04916
课程分析:
1942年出版的《囚绿记》,写在“异族的侵凌,祖国蒙极大耻辱”(《池影》)的时候,而陆蠡那时又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因此,文章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这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文笔朴素,清婉动人,是陆蠡的散文名作,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成就。文章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时,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的经历,歌颂了“猗郁的年华”“葱茏的爱和幸福”以及“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由于北京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所以在新教材的编排中,《囚绿记》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了高一语文必修Ⅱ第一单元中,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单元。《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的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灵性,是一篇优秀的咏物抒情之作。
学情分析:
高一(9)班是一个普通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较少,因此在阅读鉴赏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都非常喜欢上语文课,在课堂上热情很高,特别是小组讨论时很积极,纷纷踊跃发言。因此,针对本文的特点,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把学生引到深处,明确本文的象征意义。
设计理念:
作为散文名篇,如果按自读课文处理,教师完全不讲,教学生自己理解,实为可惜;但是,如果老师滔滔不绝、如痴如醉的详细讲解,又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迫切希望改变的一种教学局面。鉴于本文的情感和文中常春藤的象征意义的难点,我舍弃了教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领悟。
目前教学中师生的苦与累,主要是由于违背了教育教学客观规律而造成的。要改变这种苦教苦学的局面,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教贵善诱,学贵善思。在探究式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一部戏中的主角”,教师则是一个导演,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就是要在课堂这个舞台上,点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