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参加课改实验已有两年了,在这期间,学习了大量的课改指示、课改文章,听了大量的讲座和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等等。在这过程中,我不由产生了很大困惑:课改后的课到底怎么上才能体现出新理念。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新课程嘛,就是改变一下上课的形式,由原来的“一言堂”,变为讨论、表演,气氛活跃一点,场面热闹一点,手段复杂一点,要不掌声多来一点,这样就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了。
耳目一新就是新课程吗?果真如些,穿一件新衣服,做一个新发型不是就能达到这个效果吗?新课程“新”的不止是形式,它更是对内容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限定和要求。对此,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让合作超乎于形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小组讨论,第一次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任选一个片断或一件事来进行复述,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等到要陈述观点时,整个课堂却静悄悄的。第二次让学生采用表演的形式表现文章中他认为快乐的事情或场景,这一次学生踊跃了,但实际上却没什么效果,表面看起来,学生活动十分活跃:上面表演得热闹非凡,下面看得捧腹大笑,本应该也很高兴的我却觉得疑惑了——学生的表演只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不是像我所想对基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加工。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这促使我们必须尽快思考:小组合作到底怎样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怎样才能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效率?
为解决这种光热闹无实质效果的问题,在另一个班上,我有意识地引入了“换位”教学方式,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事先让全班同学推荐一名“主讲老师”,我在课前给予适当的辅导,然后课上再穿插上一个班的讨论环节,这次由于讲课的是同班同学,学生不仅敢于发言,而且还会为某一个问题的解决和别的小组以及“老师”进行争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发散得很开,对问题的研究更加趋向广博,深入,同时小组内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全班同学有时甚至紧紧团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来和讲台上“老师”一争高下。说实话,学生的想法有时并不高明,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通过激励的争论,自己一次次把问题圆满解决,组内合作、组与组合作让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组是藏龙卧虎的宝地。这无形中又反过来激发他们的思维。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拼命挖掘自己的潜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眼看课越来越精彩,台上“老师”也渐渐招架不住,整节课都跳动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每个学生都乐于并勇于发表自己的高见,这是我所见过最活跃的课堂,我的“换位”无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