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30字。
王何必曰利答案
齐河一中《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2009-12-08
《王何必曰利》学案
主备人:孟秀芳把关人:王成河
一、学习目标:
1、探究本文孟子关于利的看法。2、本文的论证方法
3、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二、相关链接: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三、自主学习:
1、诵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
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利与善之间也______________采地食邑______________
答案:kēng、wàng、zī、zhí、jiàn cài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3、指明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特殊用法。
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何以利吾国______________
答案
1、2、为意动用法3、为使动用法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孟子遇于石丘状语后置
5、通读全篇,理解文本。
四、合作探究: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怎样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即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