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60字。
  《风筝》——鲁迅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1、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坟》、《南腔北调集》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如: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