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20个字。
第21课风筝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王亮
【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品这篇作品,作者的立意可谓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人物形象鲜活,个性分明,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重点】
1.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品读课文,感悟浓浓亲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多角度感悟课文主题。
3.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高尚情操。
【学法指导】
1.了解鲁迅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2.以“风筝”为线索,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作者复杂的感情;学习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探讨疑难问题。
3.写作借鉴:
本文写作构思精巧。《风筝》运用倒叙方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给人真切感。作者以北京冬季放风筝开头,引起对家乡放风筝的联想,进而拉开回忆的大幕。收尾时,目光再次投向天空,给人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
心理描写准确传神,语言栩栩如生。如:小兄弟偷做风筝被发现后,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多么真切可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巧妙。鲁迅先生善于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抒发情感,阐明事理。本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文章开头的景物对比。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介绍人物,还是描绘景物、场景,都可以使用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风筝》选自散文诗集________ ,作者________ ,原名________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 家、________ 家、________ 家。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湛,然而最喜欢风筝。()改()
②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旨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改()
③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怒,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改()
3.选词填空。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A嫌恶B憎恶C憎恨)
②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着。(A蜷缩B瑟缩C萧瑟)
③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的。(A可怜B可恶C可鄙)。
④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A哀痛B悲伤C悲哀)
4.分析下面两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①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②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5.找出下列对《风筝》一文分析不当的一项()
A.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