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一(上册)
第一单元 诗歌
单元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2、加强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达效果。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中独特意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诗篇,诵读时体现诗歌语言的精炼、节奏的和谐,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

1.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词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领悟、感受、讨论
学法指导:1、课前自读,扫除文字障碍;通过诵读,理清写作思路;反复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和默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情意);“象”——客观事物(景象)。意象即为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形象,而语言又靠形象来表达情意,所以,“意象”其实就是体现着诗人主观情意(志)的具体物象。
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他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和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意境的创造,就是诗人营造一个外部环境来配合自己的情感。
意境是为意象的扩展,它是由若干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艺术境界。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
1、导入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词作家。他的诗词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扬。尤其是在晚年,他的诗词同他的政论文章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诗言志,词言情,毛泽东的诗词是他思想的一部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我们可能还接触得较少,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我们将感受到他的胸襟和抱负,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极高造诣。
2、写作背景
  1925年是中国革命异常激烈的年代。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内,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同志则针锋相对,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冲,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冲,经过长沙,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10月深秋季节,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写作思路
  上阙——写景    提出问题
  下阙——忆事    回答问题

4、板书设计
      看 山、林、江——静景
   上阙    舸、鹰、鱼——动景         写景言志—意象
      问 谁主沉浮
      忆 往昔 峥嵘岁月 稠
   下阙    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呼应  忆事抒情—战斗精神
      记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5、小结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而今天我们所学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却一扫传统文人的凄凉之感,取而代之的是鲜艳明丽的秋景图,令人赏心悦目,也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更表现了诗人身为伟人的胸襟。
6、写作特色
 (1)情、景、意紧密结合
    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但全词却毫无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若是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是使人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漫”—江水溢满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不用“飞”,写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不用“游”, 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三、学习《采桑子•重阳》
1、导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2、写作背景
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指示意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