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力求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是语文教学之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只有它们都提高了,整个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强调这四种能力的整体性训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整体性的训练可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
(一)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1) 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
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让学生听出感受来,听出味道来,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写作,在听的过程中真正深切地领悟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美丽,从而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上《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时,放配乐诗朗诵两次,让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们通过听读、欣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可充分地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接受、质疑和摒弃的思维习惯,掌握听的科学方法。
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注意唤起相关的知识,形成有关这个听题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以及认知上的反馈;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开设“听说”训练课。如我在教学《挺进报》一课前,布置导向性阅读任务:选择以解放战争中地下工作者斗争为题材的读物泛读。然后组织听说训练课:让学生谈阅读中印象最深的感受。学生有谈当时背景的,有谈革命人物事迹的,有谈故事的惊险情节的。讲者锻炼了口才,加深了印象,听者拓宽了知识面,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代及人物的本质特征,缩短了学习课文的心理距离。又如:在教《说勤》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让大家听全文录音,还没听完一段,学生就发觉课文已被“篡改”了好几处,顿时引起了“警觉”。于是我让学生合上课本,从头听起,凭语感说出一共“篡改”了多少处,并举例说明改动以后的语句为什么不及原文准确严密。录音一听完,学生议论纷纷,互相校对“篡改”的情况。这时我让大家翻开课本,对照分析。此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非常活跃。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环节,能刺激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