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80字。
《阿房宫赋》备课资料(上)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樊川先生”。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作比,称他为“小杜”;又将李商隐与他合称为“小李杜”。
【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今音可读为ēfáng。“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的宽阔而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一般取第一种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因为咸阳城小人多,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周边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本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此时杜牧年仅23岁。他写这篇“赋”的目的是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借秦王朝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唐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即位之后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湎于声色。此时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杜牧写这篇文章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
【“赋”的文体特点】
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来说,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起于战国,兴盛于汉代,流行于两晋,每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到了唐代,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文赋”。
赋的特点主要有两点:1、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2、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实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写志”是立赋的根本。
唐代的“文赋”较之战国时期的骚赋、汉代的汉赋、两晋的骈赋而言,不大讲求对偶、音律,而句式错落多变,章法灵活,押韵比较自由。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文赋中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之作。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也都继承了唐代文赋的特点,成为千古佳作。
《阿房宫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历来得到很高的评价。元代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清代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
【课文翻译与简析】
翻译第一段
兀:原意为“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林被砍光”
骊山北:从骊山的北面(名词作状语)
构:建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走:趋向,可译为“通到”
阁:小楼
啄:噘起、突起
钩心斗角:指建筑物攒聚、屋角互相对峙
焉:做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其:它们,代指楼阁
何:怎么
霁:雨雪过,天放晴
气候:指“节令”
译文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的山林被砍光了,阿房宫(建成)出现了。(它)覆盖绵延三百多里地,(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面建起,折而向西,一直到达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缓缓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走廊萦回曲折似人腰,屋檐高高突起像鸟嘴;各随地形,攒聚对峙。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两层)通道架在空中,不是雨雪过天放晴,怎么会有彩虹?高高低低分辨不清,分不清是西还是东。歌台上传来歌声,像春光一样融和;殿上舞袖拂动,如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节令(却)好像不同。
简析第一段
此段共有11句(以句问叹号停顿为准)。
开篇第1句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这句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阿房宫营造的规模与速度。当然,我们从中也能体会出,秦始皇建造阿房宫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负担和苦难。这一句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和阿房宫兴建的不同凡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历来为评家所推崇。
第2——4句为总写。总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且利用自然地势,依山势,傍水流而建。其巧夺天工,气势非凡,可见一斑。再用“二川”一句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