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繁琐分析 强化语言训练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探索与思考
广西宁明一中:陆江
中学语文教学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但就总体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深深的困惑。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仍在“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中难以自拔。如果从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算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个话题已经谈了多年,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仍是各地中语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何摆脱困境,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必须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革除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
吕叔湘先生说过,在种种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呢?吕先生认为,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一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语文学科是以培养训练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基本技能课。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都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中。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1)]语文学科本来就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一个门类,而只是中小学为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和培养言语能力服务的教学科目。(如数理化、史地生等都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有关门类的最基础部分,因而它们不但有不能更换非此不可的基本内容和严密的学科体系,而且在大学有直接与其衔接的同名学科。)就像劳动技能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样,言语能力也只有在言语实践中才能成熟。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2)]阅读、写作、听话、说话都是技能,只有在亲身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学习语言,这是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必由之路。
然而语文学科的这一非常重要的性质特点常常被忽视了,表现出来的一个明显弊端便是把讲知识当作目的,重讲轻练,用繁琐的内容分析替代扎实的语言训练,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要革除弊端,提高效率,必须摒弃繁琐分析,强化语言训练。
综观建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轨迹,可以看出已经走完了从“讲解”到“讲读”的阶段,进入了从“讲读”到“导读”的历史阶段。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仍未真正解决。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导读”的“读”似乎还不足以体现语文学科以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中心,全面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这样的效率要求,由“导读”向“导练”推进,将成为深化 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导练”与“导读”一字之别,表明了思想认识上的深化,即将“导读”的“读”的内涵,更明确地强调为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语文素质的整体训练,这是符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时代要求的。“导练”的“练”是指“训练”而不是单纯的“练习”,“训”的本义含有“教导、训诫”的意思。“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某种特长和技能,具有强烈的使动性,即强调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练习,绝不是仅指练习、作业、测试而已。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