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艺术探微
浙江同文中学周肖
摘 要:追问有两种基本模式,顺向式追问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逆向式追问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的作用,追问主要有追根、探因、求法、迁移、质疑、反刍、检索、示范等八种具体类型,实施时要精心准备,灵活运用。
关键词:追问;顺向式追问;逆向式追问;价值取向;迁移;质疑;反刍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但是对它的分析研究和理论阐释却所见甚少。本文试从概念、意义、类型和实施等几个方面对追问作一些具体而细微的探究,以期对这一技巧能被科学有效地运用而有所帮助。
一、追问的概念
什么是追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回答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这个定义从对象、内容、目的、形式和结果等几个方面对追问的概念作了比较详细的界定。但是,它对追问的目的和结果的认识是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能正确解答”只是追问的一种作用和目的,而不是全部。
其实,追问有两种基本的模式,笔者把它们概括为“顺向式追问”和“逆向式追问”。
“顺向式追问”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过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进行追问。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前面的定义应当属于这一模式。
“逆向式追问”就是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追问。学生已经作出正确完整的回答,教师在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后,回过头来问学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对学生思考和理解过程的追问,其意图是多样的: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既可以对不同的思考途径和方法加以总结,也可以给别的学生提供示范。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可以如此追问,以便检索其思维过程,寻找其错误根源。
可见,追问有着两个主要的外在特征: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二是随机的,临时的。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的深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有人常把追问和联问混淆起来,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联问,是对某一知识内容或某一课文,设计一组问题,问问相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弄清了每一个知识点之后,又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这里的一组问题是预先设计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层进的,也可以是并列的;其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与追问相比,除了连续的追问与之形似之外,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
二、追问的意义
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满堂灌”的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
“满堂问”的现象又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寥寥无几。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种“问题的问题”有所帮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
其次,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三、追问的具体类型
为了进一步探究追问技巧的实施机制和使用方法,笔者收集了大量有关追问的课堂实例,并进行认真的归类、筛选、比较和分析,对追问的内容和目的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下面根据追问的具体作用,介绍八种主要的类型。
1.追根型 这类追问,要求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考问题,去把握事物的实质性特点、规律性内容、深层次意蕴。其提问的基本格式是“是什么?”,如“其实是什么?”“其根本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还有什么?”“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例如,一教师教《郑人买履》,先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郑人错在哪里?学生回答:“他错在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最终没有买到鞋。”再进一步追问:“这说明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就明白了:这个人就错在做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2.探因型 探因就是揭示事物的原因。当学生已理解某些事实和规律,教师紧接着追问一个“为什么”,激发学生去探究原因,从而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例如,教学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学生通过自学研讨,发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包含18和30的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所以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但许多同学却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追问:为什么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包含它们全部公有质因数?学生思维暂时堵塞,然后积极思考,最后掌握其中的规律。
3.求法型 “求法”是探求方法的简称。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