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80字。
  虎丘记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触,对虎丘中秋月夜的盛况进行了描写。首句交代虎丘名胜的方位“去城可七八里”,这似是一般游记的写法,但为下文做好了铺垫。尽管“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这样,作者就自然确定了他要描写的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的游乐情景。文章先点出虎丘游人“无日无之”,在“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更是“纷错如织”。然后以一个“尤”字,点出了虎丘最热闹的时刻,也是游虎丘的最佳时节──中秋。接着,便倾其笔力写苏州人“倾城阖户,连臂而至”游虎丘的盛况。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这一路景观,突出写虎丘游客之多、歌会之隆、酒宴之盛:“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真是美妙至极;虎丘上的热闹喧哗,则如“雷辊电霍”,难以名状。至此,作者那灵性的笔,仿佛把虎丘中秋之美,渲染到极致。而作者在此处又笔锋一转,别有洞天,写中秋月夜竞歌的场面,使高潮再起。竞歌场面,歌者由多到少,从“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到“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再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最后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歌声则由俗到雅,从“呕者百千”到“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到箫、板不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对虎丘中秋月夜的描写,由极喧闹渐入极静寂,作者的情感也由极热烈而极凄清。
  作者运用层递的手法描写了中秋月夜下竞歌的场景。从“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到最后“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层层推进,由“俗乐”至“雅乐”,从“混唱”到“清唱”,把月下竞歌的情景写得声情并现,极有层次。其中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写歌声写月色,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写足了虎丘中秋月夜竞歌情景之后,作者信手宕开一笔,写虎丘的自然山水。写剑泉,用“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八字,不仅写了其深峻,还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则以拟人化手法,点出其“最可觞客”的情趣。写文昌阁则强调其“晚树尤可观”,平远堂旧址则突出其“空旷”和“荒废”,进而想到要在此为韦应物、白居易建立祠堂。四处景物,每处都寥寥数字,但却写得各具特色,清新淡雅,且每处景物描写都融注了作者的感受。到这一段,“我”才正式出场,这和传统的山水游记笔法大相径庭。这一段直接描述虎丘剑泉一带的自然景象的文字,质直清爽,而一切又无不蕴涵着主体的审美感受,成为袁宏道审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实践。见千顷云之峻高,峦壑竞秀,生发出的“最可觞客”的雅趣;“过午则日光射人”则顿生“不堪久坐”的感受;至于“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的心愿却因“病寻作,余既乞归”而难成,由此生发出“山川兴废,信有时哉”的感喟。
  这篇游记,取景主要不在景物,而在游人(景物只是人物的背景),而在“我”游虎丘的感受。作者“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袁宏道任吴县县令达两年时间,登临虎丘有六次之多。可见,他对虎丘山水的流连,对山水游人感受之深。作者钟爱自然山水,钟爱名胜古迹,特别是对虎丘这一“吴中第一名胜”,可谓一往情深。作者以浓墨重彩抒写中秋之夜虎丘游客的欢乐场景,显然,作者以为,百姓之乐与名胜之美是相辅相成的,万众欢乐的虎丘中秋之夜,是虎丘最美的景观。这篇短文渗透着作者的平民意识,他心所向往的,不是当官做老爷,作威作福,让平民百姓敬而远之,而是融入平民之中,同享山水之乐,共耽民俗风情之美。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但不仅因其描绘出一幅民俗风情图而另人令神往,也因其表达了“鄙薄权势”“钟情自然”“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而让人回味,成为袁宏道山水游记中的代表作。
  问题探究
  一般说来,游记的内容就是记游,应为某次游览行状的记录,而这篇《虎丘记》与众不同,它不是对某一次游览情景的再现,而是综合了多次游览的观感,集中描写了印象最深的场景。“箫鼓楼船,无日无之”“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便是对虎丘“月之夜,花之晨,雪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