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10字。
短文两篇
西门豹治邺
整体把握
魏文侯时,邺地百姓生活困苦。西门豹为“邺令”,一到任便深入民间调研,“问之民所疾苦。”当得知“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接着追问“其故”。西门豹走马上任第一件事便是问民疾苦,足见其“民本民贵”思想;追问其故,可见他调研之认真深入,不是随便做做样子。“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当西门豹得知这一情况,他既没有为百姓苦难而表现出感叹唏嘘,亦没有因官巫勾结而大发雷霆,而只是淡淡交待一句:“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实际上,这里体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智慧和才干,他胸有成竹,却不动声色,表面上说“吾亦往送女”,实则是请君入瓮,让“三老、巫祝”等一帮谋财害命之徒自投罗网。
果然,到了“为河伯娶妇”那天,“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者三二千人”,更有那老巫携弟子十多人盛装而来。这时由西门豹亲自主持“为河伯娶妇”“仪式”,由此对“河伯娶妇”进行彻底颠覆和历史性终结:先以“是女子不好”为由,救下良家女子,再请大巫妪入河禀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不容分说将老巫投入河中,接着以“弟子趣之”为由,复投弟子河中,又以女子“不能白事”为由,投三老入河中。几次投人入河,干得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理由实则荒唐,但西门豹却说得煞有介事,做得似也虔诚至极:“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这里实际上蕴涵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和“请君入瓮”的斗争策略与智慧。在这场斗争中,西门豹既做到胸有成竹,又做到区别对待:对于巫婆、三老是惩处;对于廷掾、豪长者是教训,而对于官吏、人民是教育。在几次投河之后,便问:“奈之何?”斗争到此似乎得以舒缓,但却让有些人惊恐万状,“复欲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使那些廷掾吓得“色如死灰”,丑态百出。至此,杀鸡儆猴的目的已经达到,教育效果也显现出来:“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在处理“为河伯娶妇”一事上,西门豹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地方官吏的“干吏”之能,同时也表现了他决意为民除害的大智大勇。
西门豹为民除害干得彻底干脆,而为民谋利却计以长远,“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且不患一时之得失,不怕百姓之误解,“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但西门豹立志于“功在千秋”的大业,大兴水利,以富足人民。这里反映西门豹作为地方官的治理才能,不仅勇于除弊,而且善于兴利,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民本民贵的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
问题探究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为河伯娶妇”,是地方官吏乡绅与巫婆狼狈为奸、上下联手设计的骗局,深受其害的是地方民众。所谓娶妇,是把年轻美貌的女子漂沉河中,夺其性命。夺命谋财,中饱私囊,三老、廷掾罪责难逃。问题是社会文明与机制不能将这种蒙昧、迷信掩盖下的犯罪遏制于初始,在这种情形下,常常就寄希望于那些捍卫正义、逆流而上、解民倒悬的民族脊梁的人物出现。西门豹治邺,深入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举重若轻地结束了历时久长、以神的名义而官痞勾结所设的骗局。这是封建时代的一个除弊兴利、破除迷信的故事,今天看来,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一些凭常识就能判定是迷信、骗局的活动,为何却能大行其道?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越巫
整体把握
本文是方孝孺早年游历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时,依据客人的谈话而写成的一篇寓言,写的是越巫驱鬼骗财最终却被“鬼”吓得胆裂而死的故事。作者通过越巫戏剧性的表演和悲惨的下场,告诫人们如果不正视自身错误,认识其危害,长此以往,不仅害人,亦会害己。
开篇,作者便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越巫诡诈的形象。人有病时,他设立坛场,并于坛场上鸣角振铃,跳踯叫呼,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碰巧遇到病人好转,他便贪功邀赏,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