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反思 走向理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学习有感
温溪一中 吴群勇
当我们与新课程相遇时,它是新奇的,我们是无知的。认识新课程我们从理论开始:什么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现,评价体系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陆续进入我们视野。理论书刊的阅读使我们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怎样在一堂课中体现这些新理念我们还无所适从。带着这样的疑惑,4月28、29日我们研修班的9位学员走进了“浙江省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与会期间我们听了4节示范课和3个讲座,原想在这次研讨会中,会让我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个感性的认识和清晰的概念,可事实上这些课却更让我迷茫了。用干国祥老师的话说:“你们是来寻找笼子的,却找到了一片旷野。”是啊,原来我想通过省级的示范课去找到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可以装进任何'课"的一个“笼子”结果却走到了无序的旷野。在这次会议中强烈冲击我的是一种反思精神,我想 这种反思也正是新课程的精神所在吧。
一、反思文本。对教材我们一直都是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管是应景之文,还是过时陈旧之文,我们是按部就班的一册书20几篇文章依次按照教参的解读来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像我们所谓的教改实验班也是如此。教师真正成为文本的奴隶。新课程实施了,我们如何面对教材呢?应该说教材也是新编的,注入新鲜的空气,而我们又如何面对这文本呢?在这次听课中让我找到了一个答案。郭初阳老师在上《珍珠鸟》的时候就不像我们惯用教参的解读--通过人与鸟距离的改变显示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而是较好地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反思。课堂上紧紧围绕“笼子”周旋:以人与鸟之亲近,来观察鸟与笼子的距离;以筱敏与冯骥才态度之差异,来发掘对囚禁的欣赏;以影片《群鸟》中笼子的置换,来反省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以小竹笼束缚身体与大房间束缚精神,来推究天生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当。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大胆、新颖、有哲理意味的解读,彻底从奴性化的文本中解脱出来。同样的,省教研员蔡少军老师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也大胆从文本中挑刺,指出作者在描写人物时用太多的概念化的手法和作者过多在文中露脸的弊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周正逵在《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讲座中指出教材选编的艰难性,文本难免出现一些纰漏,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