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专题导读
分类:
语文
/
高中素材
/
选修文字素材
版本:
苏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246 KB
评级:
时间:
2010/3/8 15:34:05
下载:
本月:1 总计:165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4500字。
推己及人 民胞物与——《〈论语〉选读》“仁者爱人”专题导读
朱昌元
【点击课文】
现代社会仍在广泛使用的带有“仁”字的成语多半出自儒家经典,如“见仁见智”“志士仁人”“仁民爱物”“取义成仁”“仁至义尽”等。而儒家典籍中“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已经基本成形、成熟。
《论语》中“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知曰:‘某在斯,某在斯’”两章中看出,所谓“仁”,不过就是想人所想、推己及人而已。一个仁人,必然体谅他人的困难,体会他人的痛苦。这是“仁”的底线。
作为一个普通人,做到体谅他人,已经难能可贵,绝不可说他“无仁”,但作为一个有更高道德追求的仁人,仅仅做到这一点似乎还不够。他推己及人,不仅要推爱至“他人”,更应推爱至“人民”。所以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给予这种行为高度肯定,认为其不仅已经达到“仁”,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
当然这还不是“仁”的最高境界。假如一个人推己及人,推爱至“国家”,那他就是拥有更高道德境界的仁人。子贡质疑管仲:“管仲原来是公子纠的臣子,但在齐桓公逼杀公子纠的时候,他非但没有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投靠并辅佐了齐桓公,他能算是个仁人吗?”孔子给了他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当然算。”孔子的理由非常简单,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之能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得以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假如没有管仲,中原华夏文明早就被周围的蛮夷夷灭了。一个有稳定天下,维护文明,造福百姓的人怎能说不是仁人呢?至于他没有遵守的小信小义,那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仁”还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推爱至万物、自然、宇宙、天道。孔子的弟子用充满敬仰的心情记下了孔子的娱乐休闲表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为什么要郑重地记录孔子钓鱼、射猎的做法?因为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对非我族类的鸟兽虫鱼的仁爱之心。“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一种尊重生态伦理的做法,是一种体察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做法,是一种符合天道的做法。
由此可以看出,“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心理、行为,但它却有不同的层次,低的层次可能较易达到,高的层次能达到,但却相对较难。正因如此,孔子不断鼓励自己的弟子向“仁”的高峰攀登。有弟子心生畏难情绪了,他给予鼓励,告诉他们要做“仁人”并不难,只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宽容待人就可以了。有弟子心生骄傲自满之心了,他当即泼以冷水——你到达“仁”的境界还远着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义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但并不是玄乎又玄,无法捉摸的,它有其外在表现,那就是“礼”。孔子将“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一礼节性表现视为自己迈向“仁”的境界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认为呢?因为“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因此,仁者必然是知礼的,知礼者必然是有“仁心”的。
【知识链接】
仁这个字,在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中都没有发现。《尚书》二十八篇有一个仁字,《诗经》三百篇有两个仁字,其意义都不很清楚。只是到了春秋时代,仁才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在《国语》中,仁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之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然而这些材料中反映的有关仁的思想,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论语》八则ppt23 苏教版
《论语》第一讲: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世界ppt 人教课标版
《论语》十则音频朗读5 人教课标版
《论语》《孟子》专题教学设计思路ppt 北京版
《论语》八则教案3 苏教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ppt 人教课标版
《论语系列合集》电子书 通用
《论语》十则9 人教课标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8 人教课标版
《论语》选读ppt14 苏教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