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体现出“自由作文”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自由作文的内涵、目标和实施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能使学生能从写作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喜爱写作,善于写作,并在写作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 自由作文 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
可以说,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根据《课程标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自由作文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由作文能力,欣赏学生的自由作文结果,倡导学生自由作文,发展学生个性。
一、 把写作的自由还给学生。
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学生能写好的不多;让学生写自由命题作文,能写好的不少。学生上了高中以后,思维能力在继续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也逐渐多起来,可是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却相对滞后,常常表现为心中所想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转化成书面语言。有不少同学直到高考还写不好文章。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写作教学很多时候是在搞“考试作文”,讲规范,讲文体、立意、结构、表达方式等等。我们在自觉不自觉地训练学生去写别人的话,其结果是学生忽视了自己的情感、价值和能力,所写文章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样,就背离了写作教学的本来目的和意义。
所谓“自由作文”,就是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拥有选择的权力,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在文题、文体乃至文旨等方面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整个作文教学过程成了纯粹的写作技能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失去了创造的机会。长期如此的训练,使学生的作文丧失了他们所应该有的“风华正茂”,丧失了他们所应该有的“激情”。学生一提起笔来就是套话,或者言不由衷,或者空洞无物。
从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作文的发展来看,从原来命题作文到后来的看图作文,再到现在的话题作文,其实就是一个逐渐给学生写作自由的过程。新课标要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