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桐乡求是实验中学 王仙娇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课文生动形象化的语言。
3:培养学生质疑提问,并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4: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课:
汉语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语言,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比如,“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它们表面上写的是动植物,而实际上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它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张晓风的《行道树》,看看本文到底具有怎样的含义。
二:研读课文:
1: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问,做好记录。
2: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3: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文中最富哲理的句子:“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三: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问,进行讨论,提的问题尽量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最后归纳并体会其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3:怎样理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对比手法。一是与同类的优越环境对比,二是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