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中体味现代诗歌教学
——由诗歌《秋天》教学所想到的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初级中学 丁正东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诗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习能力:
一、营造学习诗歌的氛围,创设出适合所教诗歌的情境,以更好的有助于诗歌的教学。
二、 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诗歌教学的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感悟。
三、 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诗歌的本身意义。
四、 品味诗歌独有的语言艺术,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图画美。
五、让想象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 氛围 朗读 感知 品味 想象 创新
诗歌教学一直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学,很多老师尽管花费了很多功夫,但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层层剖析,“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 ,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被好的作品调动起来,又往往被支离破碎的肢解搞得无趣味”,使学生觉得诗歌难以领悟、无法理解,而这样的认识一旦形成,便很难再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很多老师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和探索。笔者曾听了一堂诗歌鉴赏课《秋天》,听课的时候,我立刻被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所吸引,觉得这堂语文课正是在实践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 营造氛围,激情引趣
诗歌的创作大都是创作者主观情绪的自然流露,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而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往往需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有利于诗歌教学的氛围,创设出适合所教诗歌的情境,以更好地有助于诗歌的教学。这种“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歌教学方法,其实正是用贴近学生的情感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帮助学生找到诗歌感情的“喷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唤醒学生感情的“喷口”,利用诗歌的音乐美来创设氛围和意境,通过背景音乐的引入,渲染气氛,感染读者 ,形成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在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欣赏钢琴曲“秋日的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