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一、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学会把握课文的重点字词,从而进一步了解主要内容、构思及表达技巧,最终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作家的精神境界。学习散文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拓宽阅读范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发现自然的美,用文字表达自然的美。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情感基调,通过朗读初步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比较阅读,揣摩、欣赏大师语言的精妙;借助于音乐、美术等手段,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学作品中美的景物,美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生搜集的基础上,适当告知作者的有关资料,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美的人格的渴望和向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的对话中,“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让学生在起点上就能通过阅读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扩展,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单元说明
这是一个“美丽”的单元,历代中国文人的中最优秀的作品在这里汇集,最精彩的思想在这里碰撞,最美好的人生理想在这里得以展示。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一定得带上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春》的语言美。江南的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朱自清先生用轻盈愉悦的语调、明快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脉络清晰,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情感。
发现《济南的冬天》的空灵美。济南的冬天是空灵的,而老舍沉浸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也使作品有了一种空灵的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种神韵和味道,是不可言说而只能有待于学生用心去体会的。
发现《山中访友》的构思美。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运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而符合少年的审美眼光,相信学生比我们更容易接受、吸收这种构思方式。
发现《秋天》的意境美。作者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简单、直白,但精粹、意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为大家创设了一个明朗纯净的诗的意境。
发现《古代诗歌五首》的画面美。五首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诗歌语言精练而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动手为这些美景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总之,美就在我们身边,引领着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趁着年轻人的“心地还柔软”一切都还没有定型,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切都还可以从头设计的时候,让学生明白“还有一种不同于大地上的庸碌、琐碎的生活”,引导学生“仰望天空”,在平庸的现实中,追求精神超越的“第二生活”,构造一个“立体”的精神空间。
11、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诵读法,让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然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美的意境。课堂讨论、评述、借鉴、辩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
2.过程和方法:诵读法,让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然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美的意境。课堂讨论、评述、借鉴、辩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