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720字。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专题
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温州实验中学 程日东
一、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朗读技能,提高朗读水平;在具体语境中掌握重点字词;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品味诗文的优美语言,引领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文的意境美;拓宽阅读范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郁的阅读兴趣。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研读,揣摩、欣赏大师语言的精妙;借助于音乐、美术等手段,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学作品中美的景物,美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二、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
篇篇文情并茂,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学习时,我们要更多地了解感知作者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景物之中的。
(设计:说春——赏春——评《春》——写春)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写景散文。文章融情于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作者采取表达感受的方式来抒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的运用。抓住“温晴”这个文章的眼睛,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来笔笔点“温”,处处写“晴”的;又是如何使感情的潜流在字里行间流动的。(设计:抓特点——研表达——悟感受)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设计:想象——研读——探究——体验)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内容凝练,意味醇厚,风格清新;诗人何其芳将视野投向乡野,描绘了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清静、清远氛围,那么一种清甜、清柔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设计:感知——品读——赏析——延伸)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设计1:读通----读懂---读透;)
(设计2:激诗趣——抓诗眼--- 寻景物----悟诗情)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二是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诗文语句。 引领学生揣摩语言、联想想像、投入情感等,概括起来是:一、诗文之美,二、诗文之情,三、诗文之语。就是说,本单元的教学,既要有“诗文”教学的特征,又要符合本册课本的整体性要求,避免过分的“特殊化”。另外,单元内容有意回避了文学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这些知识留作今后的教学任务。(刘真福语)
三、课文的教学建议
十一 《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