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80字。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战乱年代人民的悲惨遭遇。
2.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并应用于平时作文当中。
3、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教授 设计问题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及文学常识接受: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吧?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围攻邺城。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始终不能攻下邺城。到了第二年3月,反而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败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去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见到这种情景,他十分的忧虑和愤慨,于是创造了两组组诗,这两组组诗是“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中,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石壕吏》,因为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诵一遍。
三、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诵期间完成)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为五言古诗(插问:五言古诗是几个字一句?五言就是五个字)
2、题目解析:
关于“石壕吏”这个“吏”字,做一点补充。我们常说“官吏、官吏”,好像就是指当官的人,但是在中国古代,作官的制度等级森严,“官”和“吏”其实是两个级别的人。他们的不同点在于:
由国家直接任免的叫“官”,官职和级别较高。比如说“县官”,一个州的“州官”,柳宗元到我们永州上任,他就是一个官。
而地方上的公职人员叫“吏”,官职和级别较低。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面县官升堂的时候站在两旁的差役,就可以叫做“吏”。
一般而言,“官”到一个地方去上任,他有一定的任期,四年或者五年的样
子,时间一到,他又要听皇帝的调遣,派到其他的地方去做官;而“吏”呢,一般由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担任,没有规定的任期,但可以长期干下去。
结合本文,我们知道石壕村的这个“吏”,他是专门管抓人去充军的,所以他是石壕村的一个“捕吏”,具体到我们这篇课文,也可以理解为“捉人的差役”。
四、引读(下面由老师老朗读一遍,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刚才的朗诵,仔细体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