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90字。

  《边城》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双牌县第二中学 刘树忠     邮编:425200       电子邮件: 999168999@163.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必修⑤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边城》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鉴赏作品的环境描写,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品味翠翠的人物形象,进而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结合人物分和环境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使学生对全著有一初步的整体感知。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湘西凤凰的图片资料等。
  3、课堂内组织学生进行泛读与精读,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教师作阅读提示,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人性化的阅读观点。
  5、课外鼓励学生阅读全著,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 学
  重 点难 点 1、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2、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 学
  思 路 《边城》节选篇幅长,应该要组织学生预习或观看影片,以便课堂上有效地鉴赏。鉴赏的重点应放在品味如水一般纯粹、柔美、灵动的语言上,品味如水一般清纯、浪漫、多情的人物上,品味至真、至美、至善的自然之美、风物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上。教师要在学生与作品作家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理想的精神家园,感受“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主 要
  教 学
  方 法 语言品读法、交流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电影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一
  课
  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条五百里长的湘西大走廊,北有风景,而南有人文。风景中的张家界和天子山,集聚了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那么人文中钟灵毓秀的“龙凤之俦”又是谁呢?
  对,熊希龄和沈从文, 凤凰正是有了熊希龄和沈从文这样的人中俊彦,它才当得起“凤凰”之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沈从文,走进湘西,去领略那份古老而淳朴的美吧! 【活动一】
  从风景和人文角度,思考湘西的特色。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鉴赏作心理准备。
  二、 1、走近凤凰之子——沈从文
  ①沱江少年:(1902――1917)
  在沱江泡大的沈从文,为了能同这里的自然亲近,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游泳,甚至学会了撒谎。在逃学的处罚中更加炼就了爱思索、爱幻想和倔强、自主、从容的品性。
  ②军旅生涯:1917――1922
  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
  ③闯荡北京:
  熊希龄对布衣菜色的沈从文丝毫未表同情。而郁达夫则发出令人闻之色变的控诉——《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大力介绍沈从文的习作给京城各大副刊。
  ④水边的抒情诗人(汪曾祺):
  《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⑤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⑥被流放的歌者: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历经磨折的沈从文1988年逝世,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2、投影搜集到的沈从文的照片、故居的图片。 【活动二】
  探究沈从文的人生历程,对沈从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投影学生搜集整理的图片及文字,教师作补充) 这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地在课外完成,课内仅展示成果。激发了阅读兴趣,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