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910个字。
2010年中招备考语文讲座
2010年,全国初中毕业学生全部进入新中考。综观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几乎每一份试卷都很好地反映了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所提倡的命题原则和评价标准,并在巩固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之上,命题不断成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试题的学科性、文本性导向性鲜明,同时各地试题的区域性特色不断增强。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加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既体现了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又充分体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
一、 全国2008、2009中考试题整体分析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试题都在努力体现新课程的考试评价理念,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这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来看,试卷的时代性非常强,选用的材料鲜活而多元;试题材料处处散发出人文思想的光芒,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启迪;有的反映重大史实,有的体现地域特色。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大体形成了共同的特征:
1.注重知识覆盖。
各地命题时,既注重了知识的覆盖面,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试题量逐渐减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试卷结构出现相对稳定,板块日趋相近的趋势,大体分为“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写作”四大板块。试题难度适宜,试题编排注重人文关怀,既方便考生答题,又便于教师评卷。题型相对稳定,以主观题为主。题型:书写、字音、字形、病句、新闻、名著、词语运用、新词理解、材料探究(信息提取)、句子排序、广告标语、图标转述、口语交际、对联常识、仿写续写、文学文化常识、微型材料阅读、古诗文名句默写。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涉及面宽,单纯的客观选择题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着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积累和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2.突出语言运用。
试题的积累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包括识记常用字的读音、识记常用汉字(词语)的书写、古诗文的默写、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甚至包括汉字的规范书写等。值得关注的是,各地试题都加大了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考查力度,分值为8分左右;考查方式已由简单的默写,发展到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表达与运用方面的试题,题型丰富多样,角度新颖,强调学生的语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尤其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试题材料的选择更加贴近中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语文既亲切平易,同时又认识到需要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才能表达好。这类试题又常常是取材常见,考点明晰,却着重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主观试题为主,既避免了学生语言机械操作,又给学生以发挥特长和张扬个性的空间,更容易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区域特色鲜明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给各地的教育教学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随之各地的中考试题的地方区域色彩也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考查目标的定位上更具有区域教育发展的特色,试题材料选择也更具有较浓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少试题取材于当地的人文材料或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意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并且形式多样,从认识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