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40字。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新课程培训 贺华飞
地区:郴州
学校(通信地址):临武一中
邮编424300
电子邮件:258629844@qq.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游褒禅山记》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4、 背诵课文
教
学
重
点 1、归纳将本课作为写作素材并探讨它的运用方向
教
学
思
路 作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家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饶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以及更深入全面的取理解课文的深层意思,并把它作为写作素材探讨它在写作中的运用方向,积累写作素材。
主要
教学
方法 归纳总结法
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课
时
一、
背诵导入 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诵全文 学生也可背诵课文或是对照课文 让学生熟悉课文,解除对背诵文言文的恐惧
二、
品读课文 1、 请学生简单回顾一下作者游洞的过程。
明确:华山洞——前洞——后洞——返回
2、 提问:作者将整个华山洞游玩了吗?为什么?“前洞”和“后洞”有什么不同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没有,因为“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前洞”平旷,“后洞”幽深,“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作用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
3、 作者由此有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
明确:“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4、 作者由游洞这件小事,有了怎样的心得?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1、再现作者游洞时的情景
回顾课文内容,分析问题
2、 讨论 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
明白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探讨研究
探讨: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参考答案如下: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表态。
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对文章的写作特色都有更充分的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